从闲置会堂变身影视基地,到空置小屋焕发文创生机,浙江德清武康街道正以创新模式唤醒“沉睡”乡村空间资源,探索出一条“空间微更新”撬动“治理大效益”的新路径。
看着四五名村民穿上戏服,在“家门口”过一把群演瘾,武康街道对河口村党委书记冯国锋喜上眉梢。这份喜悦,源于村里一座年久失修会堂的华丽转身。
今年4月,这座沉寂已久的会堂被顽鱼智造(上海)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相中,改造为“顽鱼互动影视数字基地”。自此,小山村的宁静被蓬勃的活力打破。
剧本拍摄、AI研习、乡村IP开发等项目相继引入,村里以每年40万元、为期10年的合同出租房屋,并联动盘活了周边一幢旧屋。首批区域预计今年10月投入使用,将成为上海戏剧学院毕业作品的拍摄地,在共同富裕的画卷上增添创新一笔。
“过去守着青山绿水却无人问津,现在借力招商引资和德清的数字文旅基础,资源一下子盘活了!”冯国锋感慨道。
长期以来,农村宅基地、农房等资源的闲置“沉睡”,成为制约乡村发展和人居环境提升的瓶颈。如何唤醒这些资源,将其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?武康街道通过创新盘活模式与政策机制,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。
在武康街道英溪社区的“遇见绒花”工作室,主理人赵晓英正专注地掐丝、绕花。几个月前,这间30多平方米的屋子还闲置着。如今,它成了赵晓英潜心创作的手工天地。
自引入非遗绒花项目后,不仅吸引了周边居民,更有爱好者专程从杭州、苏州赶来。“甚至有外国朋友在小红书看到后特地找来。”赵晓英介绍。
更可喜的是,工作室旁几处闲置小屋也被接连“唤醒”,串珠、绘画、摄影等文创项目纷纷入驻,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创聚落悄然成型。
“我们不是被动等待招商,而是主动出击,根据空间条件精准匹配项目和人才。”英溪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沈海飞道出秘诀。社区以稳定租金实现集体增收,承担材料费,居民还能免费参与,真正实现了“文化传承”与“经济效益”的双赢。
绒花与影视之外,更多“唤醒”故事在武康街道悄然上演:祥和社区一间闲置多年的房屋变身为“Lai”咖啡,成为居民互动休闲的新据点。新丰社区闲置小屋化身“邻里手工作坊”,由居民自主管理运营,提供灵活就业岗位。永兴社区持续推进“微改精提”,从管网修复到公共空间改造,实施小范围、低成本的渐进式更新,提升居住品质。
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,是一整套系统化的空间治理机制在发力。武康街道已全面排摸出56宗闲置地块,总面积超千亩,正分类施策推进盘活利用。文创、青创、数字文旅等新业态不断落地生根,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租金收益(仅上半年就带动新增集体收入135万元),更显著提升了空间使用效率,极大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。
武康街道正以一点一滴的“空间加法”,汇聚起城市治理的“乘法效应”。“沉睡”的资源被唤醒,闲置的空间被激活,在“微更新”中释放出推动乡村振兴、提升治理效能的巨大能量,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生动的“武康样本”。
满盈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